全民共享是數字中國的理想樣子
日前,“2022年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月”活動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宣布啟動。本次活動以“數字賦能,全民共享”為主題,旨在進一步豐富數字資源供給,拓展數字應用場景,完善數字培育體系,優化數字發展環境,推動全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
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既改變了時代場景,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數字鴻溝。在鴻溝的這一側,人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與高效生產方式;在另一側,則有一些人囿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難以充分享受數字紅利,甚至成為現代化生活的“局外人”。
這條鴻溝出現在不同群體之間。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往往因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或自身缺陷,在數字化社會舉步維艱,甚至受到歧視。本應讓相關群體生活更加便捷的數字產品,無形中卻成了他們的負擔。
這條鴻溝也出現在區域之間,尤其是城鄉之間。數字下鄉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我省已實現所有建制村光纖和4G通達,5G網絡鄉鎮覆蓋率95%。但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村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掌握、數字化技術應用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與薄弱項。以數字農業為例,各地雖然相繼建成了不少數字農業示范項目,但常常因為缺少數字人才導致不會用、用不好,以至于設備常年束之高閣,數字化技術難以真正轉化為生產力。
數字中國建設,既需要底層技術的突破、應用場景的拓展,也需要努力跨越數字鴻溝,推進數字化領域的共同富裕,不讓任何一個人在數字化時代掉隊。
在政府層面,一方面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提高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覆蓋面,推動鄉村公路、水利、電力、冷鏈物流、電商、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考核指標;另一方面,要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大力培育鄉村數字人才,把數字化建設與助老、助殘等工作相結合,全面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
在企業層面,各行各業在開發產品、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當更具有人文關懷,充分考慮特殊群體的需求,提供更多適老、適殘的人性化產品與服務。事實上,一些互聯網頭部企業早有嘗試,紛紛推出了“長輩關懷模式”,不僅在字體字號等元素上兼顧老年人的使用習慣,還推出在線指導、專線客服等無憂服務,盡可能降低老年人使用數字化產品的門檻。
當然,提升數字素養與能力并不僅僅是少數群體的事。在數字化浪潮下,改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過往的鴻溝會隨著技術普及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數字化產品問世不斷縮小,新的鴻溝也可能因為層出不窮的新技術而持續出現。從這個角度說,只有及時走出舒適區了解新技術、學習新技能、適應新趨勢,每一個個體、每一個行業才可能避免被從數字鴻溝這一側甩到另一側。
數字化轉型,應當是全民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應當是一場全民行動。讓所有地區、每一個群體都能普惠共享科技紅利,這才是數字中國理想的樣子。(張輝)